对所有的中冶人而言,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见证了中冶史诗般的凤凰涅槃,见证了大国央企的华丽蝶变。
中冶,从国运彷徨与积贫积弱中一路走来,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1948年12月,鞍钢修复是中冶人光荣之路的起点,在“为鞍钢就是为全国”党的号召下,中国冶建工人短时间内完成了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从“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新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到“江南一枝花”的马鞍山车轮轮箍项目再到“象牙微雕”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中冶人凭借着一腔热血,为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伊始,中冶人打下了宝钢“第一桩”,开启了宝钢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树立了我国冶金工业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不断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金融危机后,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冶陷入空前的困境。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额高达73.6亿元,名列央企亏损前列。带息负债1700多亿,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许多银行停止授信,资金链濒临断裂边缘。内部则出现“信心危机”,弥漫一种失望、懈怠情绪。
在风雨飘摇的时刻,2012年9月5日,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时任中冶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的国文清以《用正确的战略统领全局 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 努力实现中冶集团攻坚克难奋力自救稳健发展》为题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中冶回归主业、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大幕,自此中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中冶集团实现利润44.4亿元,同比扭亏增利118亿元,效益增幅位居央企第一;2014年实现利润60.3亿元,增长了35.8%,率先走出了中央企业改革脱困的名单;2015年实现利润68.6亿元,增长13.8%,利润年均增幅24.8%。企业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刷新历史纪录,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合同额屡创历史新高,资产质量大幅改善,企业品牌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7月20日,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度、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揭晓,中冶集团成功晋级2015年度A级企业名单, 并获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
时至今日,中冶集团按照“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中冶集团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冶金建设是主业,承担了国内90%以上、全球60%以上钢铁企业的设计施工任务,并大力拓展“一带一路”等海外钢铁冶金市场;基本建设领域,中冶集团拥有双特级企业5家,三特级企业7家,在国内外承揽了高速公路、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兴产业领域,中冶在主题公园和地下管廊等方面实力雄厚,成功完成了新加坡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等主题文化公园,并拥有地下管廊、主题公园、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水环境等9家技术研究院,拥有专利22000多件,央企排名第四,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在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四大业务板块稳健发展。
2012年“9·5”会议以来,是中冶人重铸国家实力的五年,是“一个核心五个引领”党建经验形成发展的五年,更是领导力大提升的五年。五年来,中冶人肩负改革脱困的时代重任,迎风破浪、砥砺前行,经营业绩刷新纪录,综合实力蒸蒸日上,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展现出引领世界钢铁不断前进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