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兰州新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也是祁连山脉东延之余脉插入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中国十七冶集团甘肃分公司承建的甘肃省体育馆工程就坐落在新区内的核心区域,是目前甘肃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场化体育场馆,承载着兰州乃至甘肃的奥体中心梦。
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年轻的项目管理团队把“打造优秀项目团队,建设优秀项目经理部”作为目标,以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十七冶集团总经理刘安义给予甘肃省体育馆项目部“有梦想的团队”、“积极学习的团队”、“敢于挑战自我的团队”、“勇于创新的团队”的赞誉。
工匠文化引领创奖目标
甘肃省体育馆由训练馆、比赛馆、锅炉房、配套服务设施及室外配套设施组成,总建设用地306亩。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钢骨砼框架。体育馆建筑等级为甲级,可承接全国性综合比赛和单项国际赛事。该项目是甘肃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体育馆项目部以“金雕玉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大家向前走,在基础施工阶段,项目部结合9-26线、A-P轴线承台、地梁、钢筋绑扎、模板、砼浇筑等日常工作实践、经广泛发动、多种方式择优推荐和严格审核等阶段评选出“木工工匠”“钢筋工工匠”“瓦工工匠”,并授予奖状和物质奖励。
项目质量目标确保甘肃省优质工程“飞天奖”,争创“鲁班奖”。“做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为施工理念,严控质量,狠抓安全,力促进度,以管理创造效益。甘肃省体育馆项目部在项目品牌效益上获得了片区、业主及分公司的认可,甘肃省省长、副省长,兰州市委书记、市长,甘肃省电视台等多次来项目调研、采访;兰州高校师生、建筑同行业之间都来现场观摩学习。此外,甘肃省体育馆项目部在2016年度甘肃区域一季度检查中获得“优秀项目经理部”称号;9月12日中标甘肃省体育馆内、外装饰装修项目;9月13日顺利通过甘肃省标准化工地验收。
新技术应用为项目增加亮点
甘肃省体育馆项目大量使用小机器人、二维码、BIM和手机APP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施工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屋面桁架摒弃了传统的大吊车分段吊装方案,首先在空中散件拼装,由小机器人牵引将桁架向前整体滑移,结构整体到位后,拆除滑道,安装弹性支座,实现就位。
通过BIM技术助推管理提升。BIM是项目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最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通过BIM技术实现模拟建造,施工可视化、交底可视化,碰撞检查,优化方案,提高一次成优率。
将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植入体育馆项目,从构件(检验批)的原材料、制作加工、检查验收等所有信息收录形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终端通过管理人员手机扫描,第一时间掌握工程质量信息,以便即时改正与提升。
体育馆项目部全面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施工现场及项目部办公区安装实时监控系统及手机APP客户端,不仅优化了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还提高了项目整体运营水平。
踏实苦干唱响青春之歌
项目经理顾奎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工程施工一线工作。项目开工后,他几乎天天盯在施工现场。遇到施工难题时,他就与大家一起研究图纸,攻克技术难点。在谈到工期和质量的关系时,他说:“抓质量就是抓信誉,抢工期就是抢效益,工期和质量要两手抓,两手硬!”每每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灯下办公的背影。他说:“人只要有一种精神,就会不知疲倦,永不停歇。而这种精神就是要热爱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项目总工任智负责项目的总体方案及创优,带领项目技术团队积极研发创新,借鉴吸收消化当地的一些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因项目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质量方案编制量大,深夜加班研究图纸、编制方案成了家常便饭,晚上睡觉做梦还梦到创优方案。
施工副经理梁军是大家的打气筒,为了抢工期,他深夜冒雨去现场监督打混凝土;在施工过程安排中,他都贯彻“绿色施工”的理念,并且将“四节一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像这般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的体育馆项目员工还有很多。项目物资采购部部长黄帮洁为确保定型钢模板材料及时到场,到兰州去驻点绝不因物资原因耽误工期;项目测量员韩二涛负责现场测量,寒冷刺骨的冬天为了现场打桩桩位准确,双手都被冻破了,没有要求调休一天;办公室李国宁做好项目部后勤工作,员工回家不管回来多晚,给他一个电话,他立马起身,乐此不疲;质安部高福君为了把现场安全工作搞好,现场来回跑,有时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刚毕业就来工地的经营部白永红为了工作到位,经常加班,时不时还自嘲道:黄花大闺女都快成黄脸婆了!说着还是一头扎进工作当中……
甘肃省体育馆项目管理团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他们在甘肃省兰州新区体育馆项目留下了青春,流出了汗水,在甘肃省体育建筑丰碑上留下了十七冶铸造精品工程的烙印。